本案背倚温州翠微山,面朝瓯江,凭借优质的城市界面和山水文脉,业主意欲构建一个未来人居生活的理想典范。
设计师通过细分一系列尺度不同却功能相互契合的小空间,使之呈现起始、递进和转折的连续性节奏,传递出简约克制的空间情绪。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贯穿项目始终,设计师通过模糊建筑的边界,将人文与自然结合,完成对中国园林空间美学的一次回应。
以身入画是江南园林特殊的空间语言,空间营造依水参差分布,推动访客不断折返于自然,在建筑与景观融合的关系中,人也成为风景中的一员。生活馆由一处狭小的入口进入,这是在整体布局时设计师首先做出的区位调整,在营造曲径通幽的心理体验之外,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自然景观面。
“我们希望每个人到来以后,都能够安静停留,感知时间的平和,尽可能地和户外的自然产生关联”。行走动线从从阴翳到开朗的明暗切换,丰富着空间的光线层次,在有限的空间里制造深山远壑的意境。
建筑主体呈一直线略挑出水面,倾斜的天花设计和方向性的线条,有意将视线压低连贯引导向自然景观,下沉设计增加了洽谈空间所需的独立性和边界感,视线由高到低的递进过程使人与外部景观的关系由远变近,人影与水景形成虚实相生的风景,通透的立面如长条画屏徐徐展开,模糊了内外的界限,时间流动的轨迹完整地呈现在四季和朝暮的景物更迭之中,“自然”构成了整个空间中无处不在的母题。
具有自然属性的木、石、植物元素为空间铺陈柔顺中和的主色调,忠实于简单的材质理念通过点线面的层次迭加展现变化。
形象鲜明的艺术家作品代表不同的人文主题,呼应地域历史的同时成为贯穿若干个空间的标识物,因灵活可变而不至于固化空间的边界。
自由不拘泥的大空间框架也为日后的重新设计提供了更多想象,生活馆已经预留了改造为社区幼儿园的可能性,未来,即使用户与功能发生转变,人与自然的空间格局,也仍然能在使用中被延续下去。